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粤教人函〔2021〕8号),经材料公示、资格审核、网络评审、集中评审,共评出高等教育类成果奖拟获奖项目165项,其中特等奖拟获奖项目15项、一等奖拟获奖项目50项、二等奖拟获奖项目100项(名单详见附件),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自8月25日至9月14日,共15个工作日。公示期内,如对拟获奖成果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省教育厅反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请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反映事项证明材料;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请提供单位真实名称(加盖公章)、联系人、联系方式和反映事项证明材料。
联系电话:本科教育类:020-37628925;研究生教育类:020-37628091;邮箱:licj@gdedu.gov.cn,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23号高教大厦1107室(邮编510080)。
附件:2021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拟获奖成果名单.pdf
附件
2021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拟获奖成果名单
序号
|
成果名称
|
所属高校
|
成果完成人
|
奖项
|
1
|
基于“水土交融”理念的大土木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中山大学
|
王复明、杜彦良、陈湘生、周福霖、冯夏庭、孙连鹏、黄林冲、林 凯荣、何川、刘汉龙、吴波、冯平、郭成超、刘健、方宏远、谭平 、季静、王述红、富海鹰、吴曙光、刘斌、吴文江、郦伟、吕卫清 、王杜娟、吕慧、马会环、戴北冰、庄鲁文
|
拟获特等奖
|
2
|
中山大学“五个融合”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中山大学
|
罗俊、刘济科、陈省平、黄林冲、 钟一彪、陈曾平、吴志刚、程晓
|
拟获特等奖
|
3
|
医学教育“三阶段四贯穿”的一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中山大学
|
肖海鹏、匡铭、冯劭婷、胡文杰、梁玲、张昆松、杨达雅、肖莉华
、王晓桃、陈淑英 |
拟获特等奖
|
4
|
慕课西行,共享共赢: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探索与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高松、林建华、徐志珍、黄婕、罗浩波、桑木旦、央珍、方奇志、 林洪、魏忠、乔秀文、庞闻、石长青、李汴生、王健、项聪
|
拟获特等奖
|
5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与教学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钟书能、黄国文、韩金龙、李昀、战双鹃、朱献珑、周娉娣、徐鹰
、杨枫、潘海英、 刘芳、彭静、苏娉、汤琼、徐玲、陈金诗 |
拟获特等奖
|
6
|
“两融三浸”型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的暨南模式
|
暨南大学
|
胡军、张小欣、程京武、谷世乾、李玉平、王昱、易晖、孙建莉、
颜海波、李伟、杨泽铭、刘雨濛、李文清 |
拟获特等奖
|
7
|
铸根塑魂,融合贯通:经济学人才培养三平台三课堂创建与实践
|
暨南大学
|
王春超、王兵、冯帅章、郑贤、王贤彬、李琼、周泳宏、史炜、吴 祖剑、唐庆峰
|
拟获特等奖
|
8
|
“三融合、三自主”农业特色生物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华南农业大学
|
邓诣群、朱国辉、陈乐天、文继开、曹广祥、郝刚、王汝干、陈超
|
拟获特等奖
|
9
|
精准招生 靶向培养 溯源监控: 助力乡村 振兴的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华南农业大学
|
刘雅红、孟成民、陈翱、庄楚雄、彭新湘、王曙光、王忠、侯辉萍
、陈华全、徐江 |
拟获特等奖
|
10
|
40年坚守与创新:现代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 体系建设与实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钟世镇、欧阳钧、廖华、黄文华、李鉴轶、戴景兴、毕振宇、 李泽 宇
|
拟获特等奖
|
11
|
在线课程驱动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与创新实
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谢幼如、马秀芳、柯清超、柏晶、谢锦霞
|
拟获特等奖
|
12
|
新时代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四化四创” 培 养模式建设与实践
|
广东财经大学
|
于海峰、张 军、晏宗新、邓莉菊、 李伟军、梁宏中、王雪梅
|
拟获特等奖
|
13
|
寓德于艺,美美与共——新时期大美育 视
角下原生创意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广州美术学院
|
范勃、黎明、尹吉男、郭祖昌、陈克 、刘可、冯峰、胡斌、吴慧平
、贾鹏 |
拟获特等奖
|
14
|
问题导向的城市空间信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与新工科建设
|
深圳大学
|
郭仁忠、李清泉、乐阳、涂伟、汪驰升、夏吉喆、张星、陆旻、王 伟玺、胡忠文、黄正东
|
拟获特等奖
|
15
|
服务城市创新发展的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产 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
惠州学院
|
郑文、曹建忠、魏晓慧、黄剑锋、刘小红、彭刚、胡超文、陈兆贵
、刘国聪、陈学军、赖国明、罗晓敏 |
拟获特等奖
|
16
|
“经典”与“社会”场域下的创新型哲学人 才培养探索
|
中山大学
|
张伟、沈榆平、刘伟、张清江、鞠实儿、李萍、陈少明、徐俊忠、 吴重庆、陈立胜、周春健
|
拟获一等奖
|
17
|
立德树人、传承创新——新时期“一流化学 专业”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中山大学
|
苏成勇、朱芳、阮文红、石建新、李厚金、陈小明、毛宗万、陈六 平、汪波、梁晖、甘峰
|
拟获一等奖
|
18
|
“口腔名医摇篮”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中山大学
|
程斌、林正梅、洪筠、陈泽涛、韦曦、麦穗、滕伟、杨凌、赵玮、 侯劲松
|
拟获一等奖
|
19
|
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旅游人才创 新创业培养体系
|
中山大学
|
保继刚、徐红罡、罗秋菊、张骁鸣、 张朝枝、刘逸、梁增贤、饶勇
、黎耀奇 |
拟获一等奖
|
20
|
“三思四能、学科交叉”高性能计算卓越人 才培养体系建设
|
中山大学
|
卢宇彤、吴迪、江颖、万海、周晓聪、 陈志广、杨宏奇、衡益、陈 凌、肖侬
|
拟获一等奖
|
21
|
构建新时代思政育人体系 培养引领未来的 时代新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章熙春、李正、李卫青、解丽霞、 项聪、晋刚、王应密
|
拟获一等奖
|
22
|
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科领军人才培养探索与
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李正、高松、项聪、朱长江、林影、吴波、殷素红、陈小平
|
拟获一等奖
|
23
|
“六层次、三阶段”《工程制图》课程教学 新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王枫红、熊巍、陈亮、张瑞秋、姜立军、李哲林
|
拟获一等奖
|
24
|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高校集群发展模式探索 与粤港澳大湾区实践
|
暨南大学
|
张荣华、郑文、潘伟贤、李正、陈文海、文民刚、王嘉祺、郝元涛 、张焕明、张小欣、周红春、谢舒潇、谷世乾、刘泽奖、莫逊男、 张春辉、杨七平、刘情情
|
拟获一等奖
|
25
|
注重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中医药守正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暨南大学
|
马民、颜显欣、刘红杰、秦佳佳、张桂娟、孙立、马义、朱晓峰、
陈家旭、陈利国 |
拟获一等奖
|
26
|
基于“三全育人”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与实践
|
华南农业大学
|
王斌伟、叶晖有、朱蕾、 赵凤、王海林 、项赠、杨玉浩、张运红
|
拟获一等奖
|
27
|
农业高校“双链”联动“五融合”新工科人 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华南农业大学
|
王海林、闫国琦、林伟波、朱鸿运、高锐涛、 李君、王红军、郭涵
|
拟获一等奖
|
28
|
五共五入:医学院校思政课协同聚力创新实
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任映红、曾楠、吉志鹏、傅义强、 朱文哲、肖健、罗海滢、纪超凡
|
拟获一等奖
|
29
|
理工医融合的复合型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构建与实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马骊、黎诚耀、吴英松、马强、刘思念
|
拟获一等奖
|
30
|
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黄巧冰、白晓春、吴砂、罗深秋、高天明、姜勇、佟矿、董为人、 邱钰晖
|
拟获一等奖
|
31
|
围绕“四多”、强化创新引领的学术学位医 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刘叔文、黄文华、胡光丽、凌志海、满强、张原英、刘林、苑琳琳
、许君、朱鸿飞、陈波 |
拟获一等奖
|
32
|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 “六 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王省良、鄢来均、朱磊、徐大量、曾庆波、吴洪江、任金玲、吕东 勇、曹雯洁、刘中秋
|
拟获一等奖
|
33
|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一流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詹若挺、龙泳伶、何建峰、汪玉梅、方春平、熊天琴、黄海波、药 婧、赵钟祥、邓劲松、刘中秋
|
拟获一等奖
|
34
|
师范大学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与
实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熊建文、李海花、许桂清、张倩苇、 黄明喜、李晓琳
|
拟获一等奖
|
35
|
“一贯穿二融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与实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吴先球、唐志列、俞开智、李铭、许桂清、 唐小煜、李丰果、张军 朋
|
拟获一等奖
|
36
|
五域融通,三维驱动:面向综合能力提升的 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广东工业大学
|
蔡云楠、何韶颖、葛润南、江海燕、谢超、陈佳琪
|
拟获一等奖
|
37
|
“创融研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高端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广东工业大学
|
程良伦、刘冬宁、周晓辉、谢光强、曾安、陈平华、王卓薇、王涛
、韩韬 |
拟获一等奖
|
38
|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刘建达、陈金诗 、董金伟、赵林森、吕剑涛、李惠胤、刘亮星、杨 小婉
|
拟获一等奖
|
39
|
多维协同创新视角的一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 养的创新与实践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余鹏翼、龙文滨、蒋基路、刘中华、汤胜、王琳、左志刚、常亮、
陈文婷、王建业 |
拟获一等奖
|
40
|
仁心慧脑巧手善行:以服务性劳动课程构建 实施“五育融合”育人新模式
|
汕头大学
|
姜虹、蔡映辉、刘祥玲、黄静霞、 孙泽伟、姚溱、凌学敏、黄博津
|
拟获一等奖
|
41
|
新工科通识教育理论与课程体系构建应用研
究 |
汕头大学
|
蔡映辉、罗仪钿、李丽娟、陈慧、曹凤霞、胡青春、冯为民、江帆
|
拟获一等奖
|
42
|
面向新兴数字产业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
广东财经大学
|
黄晓凤、邓路、肖曙光、聂普焱 简泽、文洪星、屈韬
|
拟获一等奖
|
43
|
医学院校“理工医结合,科教产融合”培养 医工交叉应用型工科人才的改革实践
|
广东医科大学
|
林林、张怀岺、何青、方向林、尚文刚、 张延芳、陈明
|
拟获一等奖
|
44
|
校院企协同、科教产融合,培养适应大检验 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
广东医科大学
|
刘新光、徐军发、阮杰、张华、李江滨、林满华、马丽、杨维青、 梁一、吕世静
|
拟获一等奖
|
45
|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类核 心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石玉强、刘磊安、邹莹、韩洁琼、胡燕红、闫大顺、肖明明、贺超 波
|
拟获一等奖
|
46
|
专业音乐院校音乐与舞蹈表演人才培 养模 式的探索与实践
|
星海音乐学院
|
蔡乔中、陶陌、吴志武、杨岩、李晓燕、黎颂文、严琦、李复斌、 皮晓彩、谢及、赵健
|
拟获一等奖
|
47
|
舞蹈表演专业贯通专业技能课程与舞台实践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
星海音乐学院
|
李晓燕、贾东霖、胡骁、谭洪涛、黄斯、肖蕊恋
|
拟获一等奖
|
48
|
“重协同、促融合、强实践”粤港澳大湾区 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广州体育学院
|
周良君、王钊、叶祥财、曹卫、梁利民、翁家银、栗燕梅、谭建共 、商春如、张国文、丘庆达
|
拟获一等奖
|
49
|
“三元协同,四双融合,五维一体”培养卓 越工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骆少明、向凯、许玲、罗平、岑 健、杨勇、祁 伟、肖蕾、周莉、 周卫、赵建云
|
拟获一等奖
|
50
|
“四元协同、四位一体”:信息类专业卓越 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蔡君、柳秀山、刘兰、黄海燕、罗建桢、陈小花、肖茵茵、刘一
|
拟获一等奖
|
51
|
新工科导向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 养机制创新与实践
|
岭南师范学院
|
吴涛、陈永恒、高秀娥、桑海涛、彭增焰、洪伟铭、吴东、闵笛
|
拟获一等奖
|
52
|
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在化工原理 中的研究与实践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孟秀红、秦慧博、刘淑芝、易均辉、吴景雄、李翔、刘伟涛、段林 海、张丹、李燕、梁亮、梁忠城
|
拟获一等奖
|
53
|
基于职业带理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海工装备 类优质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
广州航海学院
|
邹采荣、陈爱国、陈建平、白明、童军杰、刘志军、郭海龙、林洪 山、陈建榕、端木玉
|
拟获一等奖
|
54
|
认证驱动 产教协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 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广州大学
|
荣宏伟、方茜、张立秋、赵晴、曹勇锋、骆华勇、王竞茵、赵美花
|
拟获一等奖
|
55
|
“南山精神”引领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探索 与实践
|
广州医科大学
|
冉丕鑫、赵醒村、李建华、吴他凡、王新华、罗健东、刘世明、 黄 锦坤、郑建民、林爱华、张慧群、 张 辉
|
拟获一等奖
|
56
|
地方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统筹实验班”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广州医科大学
|
李建华、赵醒村、吴他凡、何建行、林爱华、张慧群、张辉、高兴 成、郑建民、邓慧敏、潘朝杰、刘世明
|
拟获一等奖
|
57
|
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并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体系重构与实践
|
深圳大学
|
王志强、陈国良、李廉、董荣胜、徐红云、毛睿、李坚强、梁正平
、朱泽轩、杜智华 |
拟获一等奖
|
58
|
三维贯通融合的本科工程实践教学探索
|
南方科技大学
|
融亦鸣、路冬、魏艳、柯文德、黄渊建、 曾千里、黄业绪、肖啸川
、吴勇波 |
拟获一等奖
|
59
|
“三协同•四服务•全链条”:欠发达地区地 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
韶关学院
|
廖益、赵三银、黄长征、丘木生、刘带、 孙家明、王春霞、叶心荣 、刘伟钦、段文霞
|
拟获一等奖
|
60
|
地方应用型大学“四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 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东莞理工学院
|
马宏伟、陈想平、廖文波 、曾华 、段雄春、姚宇华 、曹梦霞、梁 红
|
拟获一等奖
|
61
|
质量为先、应用为本、创新为要的
“4+4X3”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五邑大学
|
张焜、张运华、董超俊、肖蒙、胡静、李本强、张昕、张男星、张 炼、纪秋颖、范佳凤、李辛沫、曾庆响、孙继红、谭俊英、谭金花 、江汝南
|
拟获一等奖
|
62
|
“平台共享、三链共融”——机电类“五创
”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卢清华、刘军、张云志、黄斌、杨景卫、陈为林、李纪雄、郗志刚
、罗陆锋、周月云 |
拟获一等奖
|
63
|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职业性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广东白云学院
|
黄大乾、刘剑锋、李红英、杨宝丽、李念良、郭保生、林春景、陈 华钢、吴铁雄、郭华鸿、李林、刘佳、钟其海、赵霖
|
拟获一等奖
|
64
|
基于TOPCARES的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类专业能 力体系构建与实践
|
广东东软学院
|
杨利、罗先录、张永棠、周富肯、李晶、艾广燚、罗海波、黄爱辉
、王千秋、向燕飞、冼敏仪、吴瑞然 |
拟获一等奖
|
65
|
德学引领 五进育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广州工商学院
|
邝邦洪、张振超、张辉、黄鹏 、李赣、赵复查、刘嘉丽、周静
|
拟获一等奖
|
66
|
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环境学科本研贯通人才 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
|
中山大学
|
吕慧、赵姗姗、孙连鹏、王诗忠、孟凡刚、杨欣、李传浩、彭灵灵
、林天杰、黄雄飞 |
拟获二等奖
|
67
|
建立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医学教育 三阶段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
中山大学
|
匡铭,张昆松,胡文杰,肖莉华,陈淑英, 尹莹,梁玲,冯劭婷, 谭进富,刘江辉
|
拟获二等奖
|
68
|
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与探 索
|
中山大学
|
王岳军、郑文俊、杨小强、张照、张培震、 张珂、杨志军、丘志力 、张恩、高燕
|
拟获二等奖
|
69
|
国家治理人才培养中的政产学研协同模式探 索
|
中山大学
|
谭安奎、叶林、王秋石、王清、郑跃平、黄冬娅、陈那波、刘亚平
、李棉管、练宏 |
拟获二等奖
|
70
|
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建设
|
中山大学
|
王东晓、陈省平、李春荣、苏明、邹世春、刘亚婷
|
拟获二等奖
|
71
|
以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双体系”与 “ 双平台”生态学教学创新模式
|
中山大学
|
彭少麟、周婷、储诚进、陈宝明、廖文波、范朋飞、余世孝、刘徐 兵、李添明、张润杰、凡强、廖慧璇
|
拟获二等奖
|
72
|
基于四个目标全覆盖的经济学大类本科生科 研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
|
中山大学
|
黄新飞、张学志、王彩萍、孙耀斌、张莉、陈增祥、刘毓芸、杨扬
、李腾 |
拟获二等奖
|
73
|
构建“疾病导向,临床融合,创新引领”的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
中山大学
|
高国全、宋尔卫、匡铭、兰平、郭开华、杨霞、周家国、朱敬欢、
曲怀刚、齐炜炜 |
拟获二等奖
|
74
|
复杂社会研究的田野调查实训体系建设
|
中山大学
|
杨小柳、周大鸣、姬广绪、侯佳伟
|
拟获二等奖
|
75
|
一流大学数学课程做支撑,构建数学实践教 学与训练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
华南理工大学
|
朱长江、郭艾、刘深泉、程永宽、张梅、 丁为建
|
拟获二等奖
|
76
|
“顶层设计、点面结合、协同育人” 大土 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探索与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季静、吴波、郑存辉、陈庆军、 马莹莹、程香菊、张丽娟、王燕林
|
拟获二等奖
|
77
|
面向人文科技融合性挑战的电子信息跨学科 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徐向民、廖丹、舒琳、靳贵平、梁凌宇、 解丽霞、黄建榕
|
拟获二等奖
|
78
|
基于RIBC的食品专业学生“三创”能力多 维培养模式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曾新安、韩忠、赵谋明、游丽君、成军虎、张斌、朱良、苏健裕
|
拟获二等奖
|
79
|
面向智能时代,重构自动化大类专业的新工 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华南理工大学
|
罗家祥、李远清、俞祝良、高红霞、王孝洪、陈安、邓晓燕、徐红
|
拟获二等奖
|
80
|
“全过程贯通、全方位引领”—面向国际化 的材料类新工科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
华南理工大学
|
殷素红、杨柳、房满满、彭俊彪、夏瑞东、吴妙娴、冷文英
|
拟获二等奖
|
81
|
新时代环境类一流人才3S培养模式研究与实 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朱能武、叶代启、任源、陈兵、易筱筠、冯春华、马伟文、银玉容
|
拟获二等奖
|
82
|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与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高英、陈浩文、陈俊龙、周颖、黄明、苏锦钿、蔡宏民
|
拟获二等奖
|
83
|
智库建设驱动下的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探索
与实践 |
华南理工大学
|
朱献珑、巫喜丽、武建国、金华、谢宝霞、战双鹃、程杰
|
拟获二等奖
|
84
|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闻传播人 才培养“双循环”模式探索与实践
|
暨南大学
|
林如鹏、支庭荣、刘涛、郑亮、曾一果、罗昕、李红、施畅
|
拟获二等奖
|
85
|
新文科趋势下以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教学
体系创新实践 |
暨南大学
|
蒋述卓、贺仲明、郑焕钊、闫月珍、申霞艳、龙杨志、黄勇、唐诗 人
|
拟获二等奖
|
86
|
全球治理视域下国际化人才“融合式”培养
的创新实践 |
暨南大学
|
洪岸、于沛、邓永忠、宋京松、汪勇、刘明、徐富平、唐书泽
|
拟获二等奖
|
87
|
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链式教育体系的探索与
实践 |
暨南大学
|
张宏、章牧、景秀丽、朱明芳、姚丹、靳文敏、刘慧悦、吴凌菲
|
拟获二等奖
|
88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全媒体教学体系的“ 全场景”模式探索与实践
|
暨南大学
|
刘涛、支庭荣、甘险峰、陈伟军、谷虹、陈致中、王海燕、林爱珺
、嵇美云、方惠 |
拟获二等奖
|
89
|
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工学团”驱动的新工
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暨南大学
|
郭洪飞、李从东、屈挺、史进程 、颜海波、任亚平、黄国全、韩世 林
|
拟获二等奖
|
90
|
“融合共享、能力导向、家国情怀” 网络
安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暨南大学
|
翁 健、王晓明、胡代强、樊锁海、魏林锋、林龙新、宋婷婷、张震
、李佩雅 |
拟获二等奖
|
91
|
农业高校在线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
与实践 |
华南农业大学
|
欧阳俊、张运红、朱蕾、郑向玲、 李艳丽、徐汹涛、陈国菊
|
拟获二等奖
|
92
|
基于“三引领”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农科人 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华南农业大学
|
陈少雄、陈永晴、梁廷君、傅梅芳、代啟贵、蓝学明、朱鸿运、杨 正喜、朱斌、顾方愉
|
拟获二等奖
|
93
|
契合新农科理念的跨学科基础实践教学一体
化改革与实践 |
华南农业大学
|
库夭梅、陈建军、谢虎、劳媚媚、曹广祥、文晟、刘小波、徐 军、 许奕进、陈海波
|
拟获二等奖
|
94
|
畜产食品工艺学(双语)--基于国家级慕课的 纸数融合教材建设与应用
|
华南农业大学
|
蒋爱民、周佺、钟青萍、郭善广、肖南、郑华、黄继青、黄文勇
|
拟获二等奖
|
95
|
契合新农科建设需求的动物生产类专业课“ 金课”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华南农业大学
|
张永亮、 陈婷、 孙加节、 罗君谊、 习欠云、 邓铭
|
拟获二等奖
|
96
|
高等医科院校“三全育人共同体”探索与实 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陈敏生、段俊杰、陈士良、朱汉祎、 夏欧东、陈潘、吴璐薇、王黎
、孙俊川 |
拟获二等奖
|
97
|
交叉融合 共生成长 医科院校跨学科 人才
培养改革与实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文民刚、佟矿、朱汉祎、马骊、陈平雁、 张小远、李金明、王冬、 刘辉、陈昕昀
|
拟获二等奖
|
98
|
面向国家急需的助产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与实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张立力、蔡文智、罗晨玲、翟巾帼、钟梅、周璇、高钰琳、赵阳
|
拟获二等奖
|
99
|
师生共生成长,BASIC混合教学改革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
南方医科大学
|
张春辉、文民刚、陈昕昀、佟矿、沈群、陈瑜、陈泽璇、温凊、刘 绮君、蔡谱
|
拟获二等奖
|
100
|
讲好中医药故事,构建中医药特色思政教育 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张建华、邓国安、曾元儿、林志彬、张娟、郝宏伟、郑维群、范春
、陈贤春、魏艳娟、王建刚 |
拟获二等奖
|
101
|
院院合一医教融合,“守正-传承-创新” 卓越中医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践35年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冼绍祥、方熙茹、杨忠奇、郭文海、陈纪藩、林培政、李赛美、谢 波
|
拟获二等奖
|
102
|
基于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医学专业 临床教学 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陈达灿、吴薇、黄燕、舒彤、蒋四川、翟理祥、卢传坚、王建刚
|
拟获二等奖
|
103
|
“新医科”背景下“需求导向,特色引领”
复合型中医药管理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潘华峰、周尚成、饶远立、马利军、许星莹、张文龙、宋君玲
|
拟获二等奖
|
104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育 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陈金龙、龙观华、胡国胜、关锋、张永刚、王京跃
|
拟获二等奖
|
105
|
紧缺创新人才“双模式三机制”培养体系的 构建与实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熊建文、张臣、王林鹏、罗一帆、曹剑辉、王苑奇、郭莉、张旺君
|
拟获二等奖
|
106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学与劳动教育实践金课 体系协同创建研究与实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徐向龙、陈文海、彭璧玉、罗一帆、徐欣萌、方乙川、张正栋、王 海英、乐琦、王三三
|
拟获二等奖
|
107
|
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管理类“守正创新” 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杨爱平、颜海娜、刘劲宇、于刚强、傅承哲、张伟坤、吴 杰
|
拟获二等奖
|
108
|
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张学波、吴鹏泽
|
拟获二等奖
|
109
|
“一核心五创新”心理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的构建与实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王瑞明、何先友、刘学兰、黄健、袁杰、莫雷、张卫
|
拟获二等奖
|
110
|
数据赋能的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模式与创新实
践 |
华南师范大学
|
汤庸、刘海、蒋运承、陈卫东、黄震华
|
拟获二等奖
|
111
|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引领下地方高校新工
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广东工业大学
|
邱学青、余林、李丽娟、徐永安、肖明、王力纲、杨文斌、许泽浩 、王长宏 、何楚明 、刁衍斌
|
拟获二等奖
|
112
|
产教融合的土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 实践
|
广东工业大学
|
李丽娟、何嘉年、谢建和、郭永昌、刘勇健、刘锋、朱江、杨晚生
、杨飞、熊 哲、曾俊杰、高兴军 |
拟获二等奖
|
113
|
基于三维融合的“管理+技术”复合创新型 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广东工业大学
|
贺勇、张德鹏、张延林、赵洁、杨文斌、莫赞、李松庆
|
拟获二等奖
|
114
|
学以成人,教以通化 :地方高校“新六艺
”美育教学探索与实践 |
广东工业大学
|
孙恩乐、曹凤霞、廖建荣、陈蕾、陈欣、郑萌、梁为、乐云、陈开 华、廖鸣辉、李智、郭娜、郭佳、景怀国、周密
|
拟获二等奖
|
115
|
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相融通:高素质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焦方太、杨晓辉、袁琦、朱文忠、余鹏翼、柯晓华、张志刚、王巍 巍
|
拟获二等奖
|
116
|
“五位一体”的高层次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
系创新与实践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何传添、杨励、赵龙跃、吴珊、柯晓华、李青、杨可、侯迎忠、刘 志强
|
拟获二等奖
|
117
|
“明德尚行”法律职业伦理人才培养模式的 建设与创新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周新、石佑启、陈云良、印波、杨桦、 杨帆、黄丽萍、张爽、卢纯 昕、黄鹏
|
拟获二等奖
|
118
|
从知识链到学习链:贯穿式与实战化的工程 人才创新培养
|
汕头大学
|
包能胜、吴涛、何俊、叶玮琳、张兴伟、郑黎明、陈少克
|
拟获二等奖
|
119
|
思政引领、三维融合、多院联动 —创新型
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汕头大学
|
郑慕强、姚溱、杨程玲、康全礼、邹志波、 朱跃科、白文君、黄之 琦、罗列、池启水、蔡欢
|
拟获二等奖
|
120
|
启智润心 同向同行:一引领、三课堂、四 融合的研究生大思政教育实践
|
广东财经大学
|
邹新月、苏武俊、段丹、何晓聪、吕瑛、杨勇、刘瑀、杜奋根
|
拟获二等奖
|
121
|
数智赋能 知行合一: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实践
|
广东财经大学
|
邢风云、雷宇、杨志强、陈建林、施赟、汤海溶、温晓
|
拟获二等奖
|
122
|
双向多维 互嵌共融:“商法融合”复合型财 经法治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
|
广东财经大学
|
张军、邹新月、晏宗新、邓莉菊、梁宏中、孟国碧、李星、 张倩男
|
拟获二等奖
|
123
|
基于海洋水产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广东海洋大学
|
高秀梅、简纪常、张光亚、徐文歆、陈汉能、邓岳文、郑殿峰、郑
一鸣 |
拟获二等奖
|
124
|
对接产业需求的“一情怀五能力”动物生产
类专业“学思践悟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广东海洋大学
|
安立龙、效梅、尹福泉、赵志辉、刘书成、张丽、甘瑶瑶、吴江、 刘文超、康恺、兰瑞霞
|
拟获二等奖
|
125
|
“三融合、三阶段”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应
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程萍、朱立学、刘艾、李森、于明霞、陈丽微、赵广、李小红、王 春梅
|
拟获二等奖
|
126
|
多元协同的应用型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探索
与实践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周玲艳、程萍、梅永红、梁雪莲、梁红、郑奕雄、赵山岑、权力、 唐辉武、冯飞、程桂平、张伟丽、王丽敏、马瑞君
|
拟获二等奖
|
127
|
强体魄、育人格:大学体育“学练赛 一体 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广东药科大学
|
黎锦城、周亚辉、李映红、梁爱国、林映遂、白慕炜、胡容娇、姜
忠生 |
拟获二等奖
|
128
|
从本草园到鼎湖山——创建四联驱动,虚实 结合药用植物野外实践课程体系
|
广东药科大学
|
严寒静、何梦玲、张宏意、张春荣、刘基柱、唐晓敏、马鸿雁、王 淑美、梁嘉
|
拟获二等奖
|
129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工艺美术 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广州美术学院
|
齐喆、魏华、庞国华、韦潞、方昕、胡宇、谭红宇、吴永强
|
拟获二等奖
|
130
|
“需求对接,理实一体,知行合一” 培养 卓越会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向凯、陈芸、刘国庆、丁绒、赵建云、卢琪、蔡军、赵 华
|
拟获二等奖
|
131
|
“一体三融合,四进五产出”汽车类专业创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徐伟、杜灿谊、曾祥坤、孔春玉、容颖、伍强、蔡仁烨、许铀、李 锋、高群、龚永康、秦太兴
|
拟获二等奖
|
132
|
“一本两代三全四得五育”高质量新师范人 才培养体系的岭师实践
|
岭南师范学院
|
兰艳泽、金义富、周立群、尹宁伟 黄 桦、李斌辉、邓倩文、张子 石
|
拟获二等奖
|
133
|
新商科“1+3+N”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
岭南师范学院
|
许抄军、刘海英、沈炜、王松波、刘长军、赵改玲、孟毅、陈智崧 、朱琪、梁宇卫、周剑熙、钟足峰、王亚新
|
拟获二等奖
|
134
|
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韩师方略:素养筑基、
能力增信、育“两高三强”未来教师 |
韩山师范学院
|
陈树思、黄景忠、袁德辉、王贵林、许程明、林浩亮、王恒安、吴 爽
|
拟获二等奖
|
135
|
目标问题导向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周如金、范忠烽、刘美、范钦臻、曾兴业、谢颖、黄克明、陈辉、 王慧、程丽华、王丽、孟秀红
|
拟获二等奖
|
136
|
“思政铸魂,一流引领,创新驱动”环境工 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孙建腾、陈梅芹、窦容妮、王开峰、聂丽君、吴长虹、牛晓君、牛 显春、谢文玉、周海军
|
拟获二等奖
|
137
|
应用型大学金融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的探索与实践 |
广东金融学院
|
项后军、王颖、刘昊虹、王梅、 蓝美静、孙进军、郑荣年、张栋贤
|
拟获二等奖
|
138
|
智慧警务引领下的公安类专业实战化教学体 系改革与实践
|
广东警官学院
|
张文彪、张成、何国强、彭建新、房汉平、付翠、张彬
|
拟获二等奖
|
139
|
卓越数学教师“三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 实践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
陈静安、李样明、张然然、王爱珍
|
拟获二等奖
|
140
|
基于“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船舶机电专 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
广州航海学院
|
滕宪斌、罗楚江、张志斌、毕齐林、 宋艳琼、叶伟强、沈伟林、肖 乐明
|
拟获二等奖
|
141
|
“五育并举”全学段全覆盖育人模式的实践
与创新 |
广州大学
|
屈哨兵、聂衍刚、马凤岐、刘 瑾 禤健聪、黄志凯、温志昌、刘 雪明 蔡忠兵、祝振军、朱丹丹、汤晓蒙
|
拟获二等奖
|
142
|
心理健康类课程PROBE五步探究教学法的探 索与实践
|
广州大学
|
聂衍刚、孙楠、杨文登、窦 凯 、曾 红、路 红、陈少华、刘海涛
|
拟获二等奖
|
143
|
面向国家战略的扶贫资源育人实践与创新
|
广州大学
|
谢治菊、蒋红军、何瑞豪、林曼曼、左康华、王满四
|
拟获二等奖
|
144
|
学科共建推动“卓越集群”发展 ——创新 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
广州医科大学
|
刘金保、付晓东、刘世明、崔书中、马宁芳、刘妍、练雯、李孜
|
拟获二等奖
|
145
|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卓越影像医师
|
广州医科大学
|
谭理连、毕肖红、利晞、吴丹桂、余林、陈淮、宋亭
|
拟获二等奖
|
146
|
仁心仁术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 践
|
广州医科大学
|
周英、罗艳华、徐学虎、韩媛、李桃、郝燕萍、汪国成、涂英、欧 丽娅、高云、柳家贤、叶盛
|
拟获二等奖
|
147
|
基于“开源 引流 拓渠”新机制的 “6+2+X”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深圳大学
|
李清泉、袁磊、谢和平、高建平、李均、曾明、刘楚
|
拟获二等奖
|
148
|
基于产教融合“N+1+X”的集成电路工程硕 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深圳大学
|
丁文华、徐晨、李岩山、姜梅、钱恭斌、阳召成、朱明程、靳若凡
|
拟获二等奖
|
149
|
金课引领、平台支撑,生命科学卓越人才培
养新路径 |
深圳大学
|
莫蓓莘、陈伟钊、邓利、于宇、汪安泰
|
拟获二等奖
|
150
|
新基建背景下的“智能+”土木工程专业综 合改革与实践
|
深圳大学
|
龙武剑、隋莉莉、李伟文、郭峻、董必钦、熊琛、梅柳、吴凌壹
|
拟获二等奖
|
151
|
“一主轴三平台”构建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体系
|
深圳大学
|
胡章立、邓利、陈伟钊、黎双飞、汪安泰、李辉
|
拟获二等奖
|
152
|
创建对分课堂CREATE范式,推进课堂教学改 革
|
韶关学院
|
黄长征、赵三银、冯立明、黄宣平、李美兰、王春霞、吴邵兰
|
拟获二等奖
|
153
|
“德美融合,两促三建四协同” ——教师 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探索与实践
|
嘉应学院
|
袁铎、王赢利、杜德栎、 张德生、刘义民、周利锋、何优选
|
拟获二等奖
|
154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生物学 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
嘉应学院
|
廖富林、郑清梅、朱芹、杨期和、温茹淑 、黄勋和、杨和生、李诺
|
拟获二等奖
|
155
|
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一体化“双进双培” 模 式的研究与实践
|
惠州学院
|
陈益智、 郑文 、肖莉丹 、肖福玲 、葛秋良、 陈国钦 、陈伟 、 李庆春 、杨水平 、王海青 、陈梦、曾鹰
|
拟获二等奖
|
156
|
思想引领 “六化”驱动 推进立德树人系统 化落实的改革与实践
|
东莞理工学院
|
成洪波、黄金和、黄彬、王博、兰善红、邹琼、苏亚玲、劳丹
|
拟获二等奖
|
157
|
地方应用型大学文科专业“化知为能”实践 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
东莞理工学院
|
许燕转、田根胜、刘继云、张燕婷、银锋、张艳红、朱晓红、刘蕾
、吴寒柳、阎江 |
拟获二等奖
|
158
|
跨境跨校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培养跨学科 专业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
东莞理工学院
|
胡耀华、任斌、丁文霞、姜鸣、胡亚伟、李艳霞、刘文果、黄培灿
|
拟获二等奖
|
159
|
需求导向学科交叉产教深融一一光电类 专业新工科育人模式改革实践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陈国杰、谢嘉宁、陈伟成、王茗祎、李斌、严冬、张莉、黎永耀、
范冰丰、周有平 |
拟获二等奖
|
160
|
基于“三维八制”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的探索与实践
|
肇庆学院
|
肖起清、肖晓玛、洪清、曾毅、王子蹈、李婵艺、吴黎、向璐
|
拟获二等奖
|
161
|
产学研政协同,搭建财政绩效大数据教学平
台,培养数智化财经人才探索与实践 |
广东科技学院
|
梁瑞雄、邱瑾、梁嘉慧、文勇、蒋红霞、严晓云、钟伊慧、汪文成
|
拟获二等奖
|
162
|
“能力导向,评价牵引,融合驱动” 的ICT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吴坚强、陈泉、李文生、师向群、刘保军、卢满怀、池挺钦、沈慧
|
拟获二等奖
|
163
|
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三零模式”探索 与实践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
黄宝山、保金凤、陈东林、邓荣峰、曾亮华
|
拟获二等奖
|
164
|
“校企协同、宽融分合”新商科”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
罗卫国、肖文锋、郑阿泰、耿玉成、鞠成晓、李红岩、宋健、洪树 权
|
拟获二等奖
|
165
|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民办高校“ 四位一体”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
|
广州南方学院
|
喻世友、郑晨光、刘金成、吕佩安、李兴强、程爱民、陈天祥、孙 立
|
拟获二等奖
|
广东省教育厅
2021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