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邦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07月15日,注册地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石塘口石塘组,法定代表人为林日金。经营范围包括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农业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与推广,农业管理与信息咨询。(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联系地址: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石塘口石塘组
延伸阅读:
九江鱼花介绍
“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其中数鱼花可以称之为南海区九江人的“绝活”。这是清代《
广东新语》所记载的场景,而从当时开始,数鱼花就是南海区九江人的“绝活”,坊间曾有“大抵非九江人不知养鱼苗”之说。上世纪60年代,人工成功孵化鱼花,自那以后,人工养殖开始取代传统养殖技艺。如今,在九江,只有老一辈的九江人才懂得古老的江河捕捞技艺。
传承九江鱼苗文化
传统鱼苗培育过程大致可分为鱼花装捞、筛选分类、鱼苗培育、买卖运输四个步骤,包括预测、分辨、设埠、装捞、撇花、开鱼花、清塘、兑水放养、挑运鱼花鱼苗等环节,其中预测、撇花、 挑运、数鱼花几个环节很讲究专业技术。
古人云,“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其中数鱼花可以称之为九江人的“绝活”, 目前已成功申请为南海区区级非文化物质遗产。据了解,早在明代年间,九江地区就已有捕捞鱼苗的历史,当时还向朝廷申请了专利。九江渔民经过数百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装捞鱼花和培育鱼苗的技术,助力九江苗种产业的蓬勃发展。
“以前在鱼苗买卖过程中,开侧由卖家操作,选择哪一侧来计数则由顾客负责,这样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很公平。”关振如对记者介绍说。随着电子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今徒手数鱼花又快又准的人越来越少,且年纪也趋于老龄化。今年61岁的关振如是三位数鱼花传承人里最年轻的一位。“现在养殖设备、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采用徒手数鱼花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发展现代养殖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老一辈传下来的鱼苗文化精髓。”九江水产协会会长陈杰明表示,为传承数鱼花技艺,协会将继续举办传统技艺大赛,让更多的人了解九江数鱼花“绝活”,将 “淡水鱼苗之乡” 九江悠久的鱼苗文化发扬光大。
往昔:
“数鱼花”曾是技术活
说起数鱼花,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继承人之一关振如说,明清时期,九江真灵庙码头,泊满了江浙、广西等外埠来贩运鱼苗的大船。也正是在这种鱼苗产销交易的兴盛之下,数鱼花的技艺应运而生。
九江渔民经过数百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快速地数鱼花的技术。
据关振如介绍,数鱼花的原理是按倍数进行推算。以前用白银作货币,72分为一蚊钱,因此数鱼花也就按72的半数或倍数来计算,先将鱼花分成一份一份,行内话称之为“开侧”,再取其中一份进行点数,最后换算即可。“以前在鱼苗买卖过程中,开侧由卖家操作,选择哪一侧来计数则由顾客负责,这样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很公平。”关振如说。
技艺:
撇“花”也是绝活
除了快速准确预测鱼苗的数量外,区分鱼苗种类的撇花也是九江人的“绝活”。据掌握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的老人回忆,从江中捕捞上来的鱼花种类混杂,不仅有四大家鱼,还有其他杂鱼花。如不及时把它们分开,鱼花之间会相克,影响存活率。而将细如针的鱼花分类便是“撇花”技术。
“只有老一辈才知道水中哪一层是什么种类的鱼。”目前,九江人谭健标经营一个140多亩的鱼花养殖场,但谈起“撇花”技术,他说,只有已故的父亲才会。真正的“撇花”技术究竟是怎样呢?“通常浮在最上面的是大头鱼,中间的是鳊鱼,稍下的是鲩鱼,最下层的是鲮鱼。” 关振如解释说,把鱼花放在竹筐后,让它们游1~2小时,然后用木制涂白漆的鱼碟将水轻轻搅动,“根据各种鱼在水中的不同浮力,从上到下把鱼撇出来。”
据介绍,“撇花”为九江人所独有,当时仅有十几个鱼花师傅掌握此技术,准确率可达90%以上。
今时:
已纳入区级非遗项目
1962年,九江公社鱼苗场、五星大队孵化场取得家鱼人工孵化成功,鱼苗培育技术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九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淡水鱼苗生产基地”。而随着人工孵化和电子称量的出现到逐步应用,人工徒手数鱼花的技术也开始出现衰落。
由于传统捕获鱼花技术显得落后,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现在懂得野外捕捞鱼花技术的传承人已经不足10人,且年纪也趋于老龄化。
新老传承过程中的脱节,使得传统的“撇花”等技术逐渐失传,而相应而生的鱼筛、竹箩等器具的编制技艺以及渔耕文化、传统典故等也相继失传,“了解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也都分不清楚鱼的种类。”关振如说。
为了对这种传统技艺进行保护,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已经在2012年时,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