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饲料、食品、化妆品和生物保鲜剂用防腐剂(抗菌肽)的特点和要求,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动植物来源防御素和两栖类动物来源抗菌肽(LL-37和HsAFP1)的分子改良和产品研制,获得对畜牧业和饲料工业主要有害细菌、真菌和病毒均有高效杀灭作用的广谱抗菌肽。应用重组DNA技术构建高效表达抗菌肽的载体,筛选高效表达的可食用酵母工程菌,并完成产品的制粒、包被等后加工技术。参照国内外类似药品发酵工业产品的产品标准,结合抗菌肽的特殊性,确立饲料用抗菌肽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最终实现抗菌肽的产业化生产。
--------延伸阅读--------
名词解释: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抗菌肽的是1980年由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经注射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定名为Cecropins。
最初,人们在研究北美天蚕的免疫机制时,发现其滞育蛹经外界刺激诱导后,其血淋巴中产生了具有抑菌作用的多肽物质,这类抗菌多肽被命名为天蚕素(Cecropins)。后来,从其他昆虫以及两栖类动物、哺乳动物中,也分离到结构相似的抗菌多肽,有70多种抗菌多肽的结构被测定。1980年后的数年间,人们相继从细菌、真菌、两栖类、昆虫、高等植物、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发现并分离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由于这类活性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命名为“antibacterial pepitides,ABP”,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为抗细菌肽。随着人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某些抗细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因而对这类活性多肽的命名许多学者倾向于称之为”peptide antibiotics”一多肽抗生素。
2013年11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云课题组发现,天然抗菌肽具有选择性免疫激活和调节功能,对败血症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陆家海介绍
陆家海,1964年5月生,河南济源人,博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履历
1.1981.10- 从河南济源大峪参军
2.1981.10-2002.12 新疆军区服役
3.1992.9-1995.7 解放军农牧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4.1995.9-1998.7 解放军农牧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5.1999.3-2001.5 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6.2001.6-2--3.10 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7.2000.12- 中山医科大学副教授
8.2003.10-至今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编辑
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
[主要承担与参加的课题]
1.Statins抗流感病毒感染的机制和流行病学证据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2012-2014(主持)
2.禽流感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 2007-2009(参与)
3.化学残留物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皮质激素类和呋喃类兽药抗体制备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 (主持)
4.H5N1型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实验研究
广东省
科技计划项目 2007-2009 (主持)
5.传染病流行病学专题学习网站 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2005(主持)
6.SARS-CoV致病机理研究 2006年聘请外籍教师教育部重点项目 (主持)
7.功能奶研制 银香伟业 2006-2007(主持)
8. AD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联邦制药项目2005-2006年(主持)
9.在血制品层析法生产中消除登革热病毒 香港政府创新及科技基金 2005-2006(主持)
10.SARS灭活疫苗研究 广东省非典攻关专项 2003-2005(主持)
11.SARS流行病学溯源研究 广东省非典攻关专项 2003-2005(主持)
12.抗SARS免疫球蛋白研究 香港横向合作项目2003-2005(主持)
13.SARS免疫球蛋白研制 香港横向合作项目2003-2005(主持)
14.细粒棘球蚴四个特定基因的克隆、鉴定及结构与功能分析 中国博士后基金2000-2001(主持)
15.流感复合DNA疫苗的实验研究 广东省自然基金2002-2005(主持)
16.流感复合DNA疫苗研究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2002-2005(主持)
数据引用:http://www.gurfcc.com/front/activitypage?id=601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陆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