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2021〕15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商务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5日
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根据商务部等14部门《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关于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的通知》(商消费函〔2021〕344号)精神和《商务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的通知》(商消费函〔2021〕395号)要求,结合广州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锚定“国际”重要方向、“消费”核心功能、“中心”关键定位,坚持湾区联动、优势互补,供需互促、双向协调,大力实施尚品、提质、强能、通达、美誉“五大工程”,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提升供给的创新性、丰富性、适配性,携手港澳全面增强对全球消费的集聚辐射力、资源配置力、创新引领力,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统筹协调,加大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坚持科学规划、世界一流。结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全球视野、世界眼光、“软硬”并重,高水平谋划布局建设国际一流消费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最放心舒心称心的国际化消费环境,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典范。
——坚持协同共建、相得益彰。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强化交通对接、规则衔接、产业共建、环境共塑、消费共促,携手港澳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消费枢纽。
——坚持创新引领、供需互促。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支撑、新品开发、品牌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新领域新场景,满足品质生活新需求,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大协同、创新资源大集聚、国际交通大枢纽、国际贸易大通道、消费潜力大释放优势,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机制,大力提升广州国际知名度、通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增强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更好汇聚全球消费资源、吸引全球消费人群。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湾区制造”引领、全球资源荟萃,错位互补协同、城乡生态包容,文商旅体融合、岭南文化凸显,自由便利流动、双向互济共进,面向世界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焕发“千年商都”的经典魅力与时代活力。
——汇聚全球消费资源的现代商都。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品牌运作能力的国内外商业投资商、运营商来穗投资运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重要集散地、新品首发地,成为国际组织机构进驻、国际消费者游购、国际性会议举办、国际性赛事组织的首选地,实现从“卖全球”向“卖全球、买全球”转变。
——创新消费供给的智造名城。制造业品质化、高端化、价值化大幅提升,“湾区制造”“广东制造”品牌充分彰显,匠心独造的广州名品、名牌深入人心,“定制之都”“买在广州”闪耀世界,成为国潮好货重要诞生地、全球新品重要策源地。
——引领消费升级的时尚之都。建成国际级、城市级、现代社区等层次清晰、智慧人本、便利舒适的现代消费网络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打造一批引领全球消费风向的名节名展,把广州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文化交汇点、时尚活动荟萃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之都。
——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高地。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电商之都”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文、商、旅、体、医、美(容)美美与共、深度融合,数字艺术、数字创意蓬勃发展,城市消费能级显著提升,“乐玩广州”“美在花城”影响世界。
——畅通内外市场的门户枢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显著提升,交通的通达性、人员和商品出入境的便利性显著增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城市形象地位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高,成为近悦远来的著名全球城市。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尚品”工程,构建全球消费资源集聚地。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制造业向高品质、品牌化、定制化、国际化转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彰显城市魅力的名品名牌,吸引全球高端消费资源集聚,引领世界消费新潮流。
1.提升制造业价值品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家居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建立设计中心、新品研发中心、新品牌孵化中心。支持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创建推广活动,加大咨询、检测、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供给。实施10万名设计师聚集计划,培育引进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师。培育发展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千亿元的时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广州国际时尚产业大会,擦亮“时尚之都”名片。支持大型商业连锁企业、电商平台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探索“生产基地+产地消费”新模式,支持外贸加工企业打造自有品牌。深入推进中华老字号“一企一策”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支持老字号发布“国潮新品”。加快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
2.拓展定制消费新领域。打响“广州原创”“广州设计”品牌,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造,支持龙头企业和服务商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全球定制之都”推广计划,支持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型精益制造、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支持定制企业设立连锁体验店和大型定制中心,塑造知名的定制产品与服务品牌,建成完整的规模化个性化定制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争创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提升原创设计、定制设计能力。做大做强“中国(广州)定制家居展”“广州设计周”“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等活动,推动广州定制品牌集聚扩容。
3. 广聚国际高端消费资源。支持全球消费品牌在广州设立旗舰店、全场景体验中心或服务中心,加大优品进口,提高消费国际化水平。吸引人工智能、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行业优质企业进驻和发展,培育发展高端消费品牌运营管理、客户管理、互联网服务等第三方服务专业主体,吸引中高端消费品牌企业设立总部。发挥广交会等展会、在穗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知名企业、产业链“链主”型外资企业的资源汇聚作用,吸引中华老字号、国际知名商品和服务品牌进驻,引入更多首牌、首发,提升名牌效应。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潮”企业,支持本土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4. 推动农产品双向流通。加大有影响力、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进口,建立相对稳定的供应渠道,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支持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体系,建立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二)实施“提质”工程,打造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
加快数字赋能,推动消费载体、供给渠道、业态结构提档升级,大力培育建设名圈、名街、名场、名店,擦亮“买在广州”品牌,打造品质消费的世界级标杆。
5. 建设国际知名商圈。打造国际大都市“一带两区一轴”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推动75公里珠江两岸全线贯通,打造珠江世界级消费服务业发展带。沿珠江前航道建设城市中央活力区,打造更高能级、更多功能、更强黏度的全球高端功能引领地、国际文化旅游消费中心地。充分发挥南沙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三区”叠加政策优势以及大湾区中心区位优势,打造文商旅消费融合创新的南沙滨海新城区。连片提升广州东站、天河体育中心、“六运”小区、花城广场、海心沙、海心桥、广州塔及周边地区、琶醍、环海珠湿地、海珠创新湾等消费地标、景观节点,将城市新中轴拓展提升为时尚消费地标集聚地。构建“5+2+4”的国际知名商圈体系,做强做大和培育天河路—珠江新城、长隆—万博、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深化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示范,推动智慧化改造,建设广府活力区(北京路—海珠广场)、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加快建设广州北站—白云机场、广州南站、南沙湾(南沙国际游轮母港)、广州东部交通枢纽4个枢纽型国际商圈,形成聚合消费客流的新极点。
6. 提升拓展都市特色商圈。构建“一区一特色”的区域性、差异化城市特色商圈体系。在白云区规划建设面向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集文商旅体娱于一体、具有广州特色风情的消费集聚区。发展聚龙湾等新型特色商圈,推进环市东、白云新城、江南西、番禺市桥、南沙蕉门河、花都新华、科学城、环九龙湖、增城广场、从化太平奥特莱斯等一批传统商圈提质扩容。高标准建设培育知识城、空港新城、南部创新城(莲花湾)、东部山水城、从化生态示范城综合性商业中心,打造具有广州范、烟火味的城市级商圈。
7. 发展国际化新型社区商业。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增强“一店多能”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运动健身、保健养生、休闲娱乐、老年康护等业态,丰富线下体验点、快递配送点、智能取餐点、新式书店、无人便利店、智慧菜市场等新业态。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所有城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提高中心城区社区商业配置标准,强化“一站式”便民服务设施配置,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强出入境服务站、外籍人士物业服务窗口等国际化社区设施配套。
8. 提升商品市场能级。以国家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为契机,依托存量交易场所建设广东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打造茶叶市场小镇,协同推动建设广东中药材交易中心,形成全产业资源集聚平台和消费体验中心。支持中大布匹、流花服装、狮岭皮具、番禺珠宝、白云美妆、从化花卉集聚集群发展,推动特色专业市场向品牌化、体验化文商旅融合功能转型,建设一批主题产业园区和时尚商场。巩固发展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新黄沙水产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世界食材交易中心,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果菜、水产集散地功能,布局强化全球市场网络。培育壮大“专业市场行业数字化创新联盟”,推动商品交易市场数字化转型。
9. 做强电商之都。建设广州空港新城、南沙港跨境电商国际枢纽港,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网购保税+实体新零售”,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打造国际领先的跨境电商商品集散中心。培育一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企业,壮大综合性本地龙头电商平台企业,举办世界跨境电商大会、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等活动。实施直播电商“个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集聚一批领军型直播电商平台和具有跨境电商服务能力的MCN(多频道网络)机构,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直播电商基地,做强做大直播电商主体。
10. 培育新消费新场景。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有序推动无人配送、无人驾驶在特殊场景落地和示范。推动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购物场所向消费体验中心、文化时尚创意中心、产品和服务设计中心升级。拓展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领域,培育信息消费新业态。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对消费场景的支撑,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混行试点,构建游戏电竞产业生态圈,探索开展社会信用信息融合应用,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以从化温泉度假区、广州花园、莲花山等为依托,导入商业配套,打造融合式消费场景。以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为核心构建红色印记场景。以北京路、起义路、沙面—文化公园、东山口—新河浦、荔湾湖—恩宁路、陈家祠等打造文脉记忆场景。以沙面、长堤、海珠广场、二沙岛等打造艺术水岸场景。以特色骑楼、街巷为载体打造粤韵街巷场景。以新河浦、华侨新村、泮塘五约、龙津西、旧南海县等为载体打造新时代烟火生活场景。以西堤—长堤、江南西路—太古仓、恩宁路—十三行等打造繁华商埠场景。
(三)实施“强能”工程,建设多元融合服务消费引领区。
促进文商旅体娱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康养、会展、美食、美容、运动等服务消费,提升“乐玩广州”“食在广州”“美在花城”的全球知名度。
11. 提升城市文化消费品质。挖掘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底蕴,提升广州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等独具特质的城市文化品牌效应。推进省“三馆合一”、市“三馆一院”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文化消费载体。推进4K超高清节目频道建设,扩大电影市场消费规模,大力发展重点影片创作,进一步发展电影文化,加快推出舞台精品剧目。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做强数字文化产业,办好中国动漫金龙奖、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漫画展等活动,建设世界级数字音乐产业平台,打造千亿级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产业基地。推进非遗项目与市场接轨,建设一批非遗街区、非遗特色景区,加大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力度,鼓励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文化消费影响力和软实力。
12. 打造世界旅游消费目的地。拓展旅游消费区域,增加5A、4A级旅游景区数量,打造一批国际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持广州塔、长隆旅游度假区、融创文旅城、正佳广场等地标性文商旅综合体建设提升。提升珠江沿岸文化旅游资源品质,高质量打造世界级滨江景观带。引进发展世界级旅游娱乐项目,推进“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粤文化”文化旅游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合作区、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挖掘“千年商都”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精品民宿集聚区,创新和丰富“Young城Yeah市”等夜间消费品牌。全力打造婚庆旅游品牌,助推“甜蜜产业”发展。推进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开发重点客源市场,推动邮轮旅游发展。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水平。提升旅游类展会和活动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做强做优广州文交会、广州国际灯光节等文旅会展活动。引入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高端酒店,加大星级酒店建设力度,提升接待服务国际化水平和对国际旅游消费人群的吸引力。
13. 建设国际康养高地。发挥医疗资源集中优势和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人群来穗进行医疗和康养消费。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医学美容等医疗产业,建设广州国际医药港、国际医美中心、中新知识城肿瘤防治医疗集群、生命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服务项目。着力培育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推出岭南特色的中医药康养精品体验,促进广府文化、中医药文化、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活化提升中药中华老字号,发展“时尚中药”,打造“南药小镇”,擦亮“广药”品牌。
14. 打造全球会展之都。推进广交会展馆四期建设,完善周边消费配套功能,实现展城融合,提升广交会链接国内外市场的平台枢纽作用。全力做好广交会和珠江国际贸易发展论坛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广交会”影响力、辐射面。推进广州空港中央商务区建设,建成空港特色会议会展中心。办好白云机场商务航空展、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等行业领先展会,做大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做强汽车、家具、美容美发、建材、家电、餐饮等一批传统消费类展会,大力培育新型消费类展会,提升国际化、品质化水平,形成10个左右亚洲乃至全球规模第一展会,带动产业投资和高端消费。
15. 建设世界美食之都。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实施餐饮名店、名厨、名品、名宴战略,培育和引进美食品牌,提升餐饮行业品质。发展传统特色小吃,传承弘扬粤菜文化。大力推进社会餐饮服务业“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支持餐饮老字号活化和转型,引进国内外知名餐企、品牌首店、餐饮电商平台。提升餐饮数字化和质量安全水平。引导餐饮潮流化发展,不断壮大钻级酒家、米其林、黑珍珠等餐厅规模,推进“万国食坊·广州(中国)进口食品交易中心”项目,提升餐饮行业国际化水平。发挥广州作为世界美食城市联盟成员作用,引入国际性美食赛事、展会等。高水平组织办好广州国际美食节。支持餐饮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全国性、国际性餐饮集团。推动餐饮与文化、旅游、商业等业态融合,打造美食集聚区和地标街区。
16. 建设世界体育名城。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顶级体育赛事,提升世界田联接力赛、世界羽联巡回赛年终总决赛、广州马拉松赛、足球中超联赛、CBA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影响力,拓展赛事消费,发展体育经济。支持香港马会从化马场建设和运营,争取开展速度赛马赛事试点。支持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建设,用好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搭建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整合传统和新兴体育活动资源,优化体育场馆布局,完善体育消费设施。注重在兴建、培育和提升城市商圈品质过程中融入体育元素,丰富体育消费场景。协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湾区体育消费圈。
(四)实施“通达”工程,构建面向全球的交通网络。
坚持把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消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打造全球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
17. 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空港、海港、铁路港与数字港“四港联动”,形成“产业带动+流量承载”良性循环的交通枢纽发展模式。推进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吸引国际航空公司来穗发展、加密航线网络,提升“广州之路”辐射深度和广度,形成全球便捷交通圈。提升国际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为全球消费者和货物进出口提供便利高效服务。推进港口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畅通海铁联运通道。
18. 构建国内直达交通网络。增加国内航线、航班数量,打造国内“空中快线”。建设“五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加快形成“多站布局、客内货外”的枢纽格局。落实高铁战略性通道建设,强化与周边省会城市和省内地市快速直达。加快推进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极轴+放射”的大湾区城际轨道网络。完善骨架高速路网,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衔接,扩充出省通道容量,提升对外辐射能力。加快推进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建设。
19.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便利度。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地铁运营里程达800公里。探索建立城际铁路与地铁系统制式兼容、互联互通换乘体系,实现大湾区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及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发展。在场站综合体内导入城市商业、商务、文化服务功能,让交通枢纽成为消费产业的展示贸易窗口。以重要商圈、城市景区、交通枢纽等为重点,优化局部交通微循环,完善智慧停车系统,改善消费出行环境。
20. 完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推进由广州空港物流枢纽、广州南沙港物流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铁联运枢纽、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等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10个大型物流枢纽及N个物流骨干节点构成的“5+10+N”物流枢纽体系[“5+10+N” 物流枢纽体系是指广州空港物流枢纽、广州南沙港物流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铁联运枢纽、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等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白云神山物流枢纽、龙沙汽车物流枢纽、广州高铁快运物流枢纽、黄埔新港物流枢纽、下元物流枢纽、花都港物流枢纽、花都狮岭物流枢纽、增城开发区物流枢纽、小虎沙仔物流枢纽、从化明珠物流枢纽等10个大型物流枢纽及N个物流骨干节点。]建设。结合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着力完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培育一批供应链服务龙头企业。推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政府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加强信息共享,依托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企业提供金融创新服务。
(五)实施“美誉”工程,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消费环境。
突出安心消费、舒心消费,增强消费便利性及安全性,提升各类消费主体和客群的体验感,提升广州消费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1.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重点提升珠江两岸、各级商圈、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城市主干道沿线等区域城市环境,打造多样化高品质公共空间,增强特色商业街区吸引力。更好统筹消费舒适度、便利度与繁荣度需求,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等九项重点工作,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治理,增加优质商业载体供给,引导商业空间聚集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打造宜商宜居环境。推动重要交通枢纽、重点商圈、重大功能平台周边区域“三旧”改造,打造一批一流商圈,发展一批特色商业街,形成一批综合性社区商业服务中心。
22. 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对标国际一流服务标准,实施城市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服务规范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促进窗口型国际消费场所、消费网点服务、路牌指引、宣传导语国际化、标准化、口碑化。推进南沙全球溯源中心建设,推行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和连锁企业参与相关标准制订,发布标准评价指数,树立“广州服务”新标杆。
23. 优化消费市场监管。按照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原则,完善消费领域新型监管机制,为新型消费营造规范适度的发展环境。建立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
24. 打造重大国际消费平台。持续办好国际论坛、国际组织活动、跨国企业年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打造广州国际购物节、采购节、美食节、旅游节、音乐节等国际性名节。打造高端国际性交流平台,引进聚集世界一流产业资源。吸引国内外商务客人、留学生、国际机构工作人员来穗学习培训,吸引国际组织来穗设立总部式分支机构,增强对海外目标人群的广州形象传播,提升国际交往中心能级。设立国际消费论坛,拓宽国际友城和国际城市多边组织渠道资源。
(六)构建共建共享体系,形成区域消费联动发展新格局。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RCEP机制等重大机遇,深化穗港澳合作,强化广深“双城”联动、广佛“极点”带动,推动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战略互动,聚集整合区域消费资源,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城市群。
25. 共建共享现代产业体系。联动大湾区及粤东西北城市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领打造“湾区制造”和“粤智能、广服务、粤健康”国潮“新广货”品牌。高水平建设穗港、穗澳合作产业园,支持香港再工业化和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推进共建“广深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与肇庆、梅州、云浮、韶关、河源在旅游、农产品、中药等领域合作,支持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在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强化对广州的产业配套,打造珠三角地区与北部生态发展区协同发展的绿色消费示范区。
26. 共建共享国际消费枢纽。聚焦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消费城市群。建设“一带一路”商务馆展贸中心,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商贸、会展、旅游等重要消费领域合作,促进优质消费资源协同共享。探索广深“一会两地”等新模式,互相支持办好广交会、高交会等重大会展,加速创新消费产品市场推广。强化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现代服务、消费金融、旅游休闲、中医药等产业合作,争取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联动香港、澳门、深圳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要素交易平台等金融创新合作,提升跨境消费金融支持便利度。
27. 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深化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大与澳门高校合作力度,加强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技能竞赛等职业教育合作,高水平建设世界留学目的地城市。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吸引港澳优质医疗机构来穗提供医疗服务。共建人文湾区,大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提升文化产业经济社会效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多元文化融汇发展的人文城市。
(七)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构建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
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构建适应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和高度国际化、快捷化、舒适化的国际消费格局。
28.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机制。加强与香港、澳门地区消费维权组织的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消费权益共同保护机制。推广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参与亚太经合组织跨境商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建设,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与全球互联网仲裁首选地。制定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管理负面清单,建立开放包容审慎执法机制,激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建立标准化市场管理模式,探索实施文商旅体娱等领域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和商家户外经营摆卖“一网通办”。对健康医疗、整形美容、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消费,在优化监管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准入和资质审批条件。
29. 优化商品进出口服务。鼓励番禺钻石珠宝走向世界,争取把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家级交易平台。开展钻石、珠宝玉石进出口一般贸易业务,争取赋予税收优惠和消费税后移办理政策。发展免退税经济,支持企业申请免税品经营资格。支持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设口岸免税店,扩大白云国际机场等口岸免税店经营规模,探索在重点商圈、重要交通枢纽等消费节点地域开展市内免税店经营业务试点,支持国潮国货进驻免税店。发展保税展销体验消费及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培育打造离境退税示范街区。发展外贸新业态,争取将市场采购贸易相关政策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将大湾区产品更便利地销往全球。争取深化内地和港澳互利合作的税收优惠。支持会展业发展,争取对在广州举办的国家级展会展期内销售的合理数量进口展品,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高水平推进南沙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一批服务全国的进口贸易平台,满足高水平消费需求。推进全球优品国际分拨中心建设,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商的销售配送中心落户广州综保区,打造全球高档消费品的国际销售配送中心。
30. 加大项目落地支持力度。强化空间规划引领,加强重大商业项目和商圈改造用地保障。统筹推进商圈打造、供应链物流仓储、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整合和集约使用现有土地资源。建立商务部门前置介入城市规划服务工作机制,优化商业消费相关设施审批流程,出台支持公益性设施兼容配置经营性场所的管理办法,鼓励土地用途与建筑功能复合利用,制定商业用地功能复合标准规范,为商业与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交通枢纽、医疗健康设施等“跨界融合”提供政策支撑。
31. 便利人员跨境消费。出台便利外籍人员入出境、停居留的政策措施。建设面向国际旅客团队的入境签证互联网申报平台,对参团入境人员提供签证办理便利。发挥广东省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144小时便利签证等政策作用,为国际旅客设计提供文商旅融合串联旅游线路。在重点景区、商圈设置可受理境外银行卡的终端设备,完善外卡收单受理环境,提升支付便利度。
32. 强化相关人才支撑。加大复合型创新型商业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品牌运营、商业营销管理、商业地产开发、时尚设计、专业经纪、专业公关、专业买手等高端专业人才。鼓励支持消费人才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有关职业院校加强与相关行业合作,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消费新职业人群。打造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消费人才提供强力支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定期会商研究推进重大工作。调整完善广州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加强工作调度指挥,强化工作落地落实,确保工作进度成效。各区参照建立相关工作机制。
(二)加强政策配套。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全力参与、共同推进培育建设,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出台贸易、产业、招商、会展、旅游、教育、人才等专项国际化政策。加强整体谋划,组织编制广州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广州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空间体系规划。市直相关部门根据本方案出台细化措施、配套政策,在城市规划、用地审批、营商环境、活动举办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各区政府制定出台本区培育建设行动方案,相关区制定“5+2+4”国际知名商圈专项规划、方案,细化落地相关内容,突出本区亮点特色,各区规划、方案报市领导小组备案实施。市、区两级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更大政策支持,先行先试、率先发展。
(三)加强统计监测。积极组织建设成效评估,按要求及时向商务部、省报送进展成效情况。各区相应对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提升。统计部门建立健全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监测体系,紧盯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商品市场,加强数据统计和运行分析。创新统计方式方法,探索运用第三方支付大数据,推动消费监测关口前移,提高经济运行调度精准性、时效性。
(四)加强国际传播。强化城市大宣传、大推介理念,联合国际著名传媒机构开展城市整体营销、城市品牌宣传。借助南国都市4K超高清频道等渠道,深度挖掘播报广州文商旅体娱等消费资源及其亮点,常态化播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内容,推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栏目,提升广州消费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辐射面。充分利用世界大都市协会主席城市便利条件,借助协会平台加强相关宣传推介。利用国际友城、友好港、驻穗领馆、海外华侨组织等资源构筑宣传推介网络,广泛传播城市国际形象,营造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良好氛围。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1月16日印发
原文链接:http://www.gz.gov.cn/zwgk/fggw/szfwj/content/post_792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