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至21日,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2020)——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工作培训班”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广东21个地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业务骨干共49人参加了培训。
开班仪式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毛凌文主持开班式。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温星君以“不容易、不平凡、不辜负”三个主题词做了开班动员,希望学员们不辜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广东非遗事业的期望,不辜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认真听讲、细心观摩,学有所思、取得真经。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艺术教育部主任李蓁主任对老师和学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细致介绍了培训班的安排,希望学员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培训班现场
培训班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陈岸瑛主讲《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振兴》,从艺术学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非遗保护视角下传统工艺的材料、工艺、功能与形象,强调工艺的整体性与在地性;同时,他详细解析了我国传统工艺振兴的时代背景、目标任务与相关举措等,强调传统工艺应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的《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区建设》,从“系统性保护非遗”出发,讲解了为什么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践经验,并对非遗保护进入新时代后的发展路径与方向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提出努力的方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温星君的《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遗工作设想》,对《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阐明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华文就《非遗保护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进行专题授课,详细解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办法》的设计背景和更新内容,并抓住“突出依法、规范保护理念并根据实践和新时代要求有所发展”“突出代表性传承人正确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等价值观导向”两个“突出”,以及申请或被推荐条件、评审过程、管理过程和退出机制方面的四个“新”,对传承人认定和管理进行了解读,为学员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文峰的《传统戏剧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要点解析》,分析了我国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并结合潮剧国家级传承人姚璇秋记录项目和邵阳布袋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安记录项目这两个优秀案例,深入解析传承人记录工作的要点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传统戏剧类传承人记录工作的要求。匠林风华创始人何聪从新媒体平台的操作入手,从账号设置到拍摄制作再到文案写作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并结合抖音推送机制和大数据分析结果深入浅出教习如何在网络上打造非遗爆款产品和变现。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研究员孙冬宁以第5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策展工作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展理念和模式进行了剖析,强调非遗策展要以学术研究为核心,要突出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展览现场强调情景化、互动化、体验化,满足参展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感受,并以“田野考察的深入精准、展览大纲的文字精炼、展览形象的符号精致、展览制作的品质精良、展览陈列的呈现精心”来分解展览工作流程,提出“不管非遗有多传统,表达一定要时尚”,并分享了最佳的展览成本构成和策展责任机制。
梅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陈金鸣,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袁学欢和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衬婵,分别就梅州客家山歌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与经验、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和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的传承传播经验进行了分享,为学员提供了身边的案例,促进了非遗工作者同行之间的交流。培训班还组织学员前往北京市示范性非遗主题文创园区詠园进行现场教学。
为期五天的培训班有效增强了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对各项政策的理解,提供了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方向,搭建了同行相互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对我省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受到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现场教学